
“你家孩子上哪所学校了?有没熟人帮我也介绍介绍。”虽然距离开学还有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,但在周末的朋友聚会上,何先生依旧做着最后的努力。为了让孩子能去一所好学校,大半年来,这句话已经成了何先生向朋友打招呼的“问候语”。
眼下,正是新一年入学季,海口几所公认的优质中小学中,公办学校仅可提供约5000个学位,与今年海口中小学计划招生5.7万余人相差甚远,约九成学生与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无缘。并且,尽管自2011年起海口为推进教育公平,实行划片招生政策,但“好学校”却明显分布不均。
稀缺的优质资源和分布不均的“好学校”,让那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绞尽了脑汁
“为择校提前三年筹备”
谈起这一年多时间为儿子择校的历程,何先生感慨万千。因为所居住的片区内没认可的公办学校,他和爱人三年前就决定为儿子择校。获悉海口几所重点初中可收艺术专长生,何先生和爱人还专门为儿子请了小提琴老师,加大他这方面的专长,期望到时他在这方面能有出彩的表现。
但遗憾的是,在考试的第一轮儿子就遭到了淘汰。
对此,何先生感觉非常无奈。何先生说,虽然儿子的小提琴一直在不断进步,还考过了六级,但比儿子厉害的学生却比比皆是,很多孩子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不只钢琴八级、九级,还手握很多省级的证书。何先生非常是纳闷,“难道他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这类东西?”
眼看“才艺”这招没戏了。无奈之下,何先生只好寄期望于“人际关系”,想通过引荐交赞助的方法把儿子“塞”进名校。可事情远比何先生想象的困难得多。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个一个挨着问了一个遍,不是摇头说不认识,就是坦言困难程度太多,有些甚至还反过来求自己帮忙。
“真是太难了!”一番折腾,何先生心力交瘁。他甚至有的悲愤,目前孩子考初中俨然变成了残酷的竞技场,里里外外无不考验着父母的关系、财力还有精力。
据悉,作为省会城市,海口聚集着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,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进步方面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。近年来,海口级财政支出不断向教育范围倾斜,一些如海甸二十五小、滨海九小、滨海九小西海岸校区等相继打造。
然而,伴随城市的进步、外来人口的涌入,优质的公办教育资源依旧十分稀缺。
有细心的父母统计过,根据海口教育局今年公布的中小学新生招生计划,全市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招生数为5.7万余人,其中,父母公认的优质公办学校,如滨海九小、滨海九小西海岸校区、海府二十五小、海甸二十五小、英才小学、龙华小学等,可提供优质学位5000余个;优质民办学校,如师大附中、海口中学、寰岛实验小学、景山学校、国科园实验学校等,可提供的学位也仅5000余个。
划片招生的“硬伤”
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,2011年,海口开始实行的划片招生策略遭到了部分父母的质疑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,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明显分布不均,划片招生导致地区之间不公平。
现在,海口直属的几所优质公办学校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片区及海甸岛地区,如滨海九小、滨海九小西海岸校区、海甸二十五小。区直属的优质公办学校如海口九小、龙华小学、十一小、农垦一小、英才小学、龙峰小学等,主要分布在龙华和美兰两区。
而琼山和秀英两区大多数地区,几乎没一所令父母常见认同的优质公办学校。
对此,居住在秀英区的黄先生表示不满。“你看,大家片区内就只有永兴中学、二十七小这两所水平普通的学校,划片对大家公平吗?”黄先生的女儿两年后也将升入初中,女儿以后到底要在什么地方念书已经成一家人最头痛的事。
“为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,大家本计划买一套‘学区房’,可知道后才了解如此的房屋价格都高得不靠谱,远远超出大家工薪族的承受能力。”黄先生觉得,尽管目前小升初早已告别“统考年代”,但划片招生政策的“硬伤”却让学生和父母面临角逐愈加残酷的“考试”。
据悉,近些年,伴随海南社会经济的进步,是海口老城区的琼山、秀英两片区也日渐繁华起来,传统商业街达成南北贯通,连接城市主要交通要道,商业价值倍增,一些如绿色佳园、江畔人家、滨江帝景等的大型社区相继拔地而起。然而,与此不相称的是,合适套的优质教育却不见踪迹。
“当时考虑这片区房价相对实惠,而且有升值空间,才决定买的房。可目前才发现整个片区找不到一所让人认可的小学。”家住在琼山区江畔人家的林女性也甚是烦恼。她表示,划片入学的初衷是维护教育公平,为孩子们提供均等同意优质义务教育的机会,但在这样的情况下,教育公平怎么样达成?
解决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火烧眉毛
“现在,海口中小学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划片范围的不科学,确实对部分孩子导致了不公平。”对此,海南师范大学郭敏老师建议,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快优质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和规划,加快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和规范化学校的节奏;其次,要加强师资培训和骨干教师、校长等人才队伍的培养,并通过拓展对口帮扶活动,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量。
“‘择校’一定量是‘择师’,因此,有关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步的同时,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,特别是要促进教师在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合理流动,从而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。”她觉得,政府部门在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,各校教学条件、教学设施都达到了规范化,并实行统1、规范的教学需要后,有关机构应付校长和教师进行轮换调整,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。一般三至五年内,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。可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能超越五年,校长低于三年,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。
长期关注海南教育进步的海南大学王毅武教授则建议,教育部门应该考虑将目前比较优质的中小学进行整建制的“管理输出”,打造名校分校,调派名师进行讲课,全方位扶持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片区。
他觉得,教育主管部门应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,限制再或有限的资金、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过分流向重点学校,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,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、强校带弱校、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,优化教育资源。
“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均衡,要给老百姓的孩子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,保证公平角逐的环境。”